歐盟高峰會

何為京都會議 是有關什麼東西?? 唷

新聞報導都是一段段的 有點模糊 聽起來蠻恐怖的和台灣未來的趨勢 有多大的牽連?
 一九八○年代

乃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進步年代

整體性「地球意識」的誕生

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生態環境觀念

即是那個年代所造就的重大進步之一。

  正是因為一九八○年代進步意識的推動

才有了一九九二年里約熱那盧「地球高峰會」這個劃時代會議的召開

諸如「地球暖化」、「生物多樣性」等新的「生態倫理」因而正式進入了國際活動的日程表內。

最後

其中有關「地球暖化」的問題

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京都會議上達成了共識

它就是所謂的規範全球溫室氣體

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

根據這項規約

主要的工業化國家同意儘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使它在二○一二年時達到低於一九九○年排放量五%的水準

俾讓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免於繼續地被破壞。

「京都議定書」之特別可貴

乃是:   其一

它反映出進步的工業化國家

已經警悟到在攸關人類共同福祉的問題上

它們已必須率先做出一些示範

而不能繼續以往那種自私自利的國家主義。

  其二

乃是當時的各主要國家之政府

泰半為較具進步意識的政府。

就以美國為例

當時柯林頓在位

生態環境即是他施政的主要目標之一。

這也顯示出進步的時代

祇有搭配了同樣進步的政府

進步的價值始有可能落實。

不過

通常在進步的時代

也是反動價值在那裡伺機反撲的時代。

「京都議定書」乃是工業化國家藉著自願的自我約束來背負對世界生態的主要責任

因而主要國家的反動勢力在自私自利的習性導引下

自然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加以破壞。

由於「京都議定書」牽涉到國際承諾及各國的內政

加上它所涉及的並非國與國之間的問題

而是地球這個共同的範疇

因而它的生效執行程序遂變得相當複雜。

它除了要各國簽約外

還必須在各國國會獲得確認通過;它必須確認的這些國家全部加起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五十五%始可實施

否則祇有很少國家參與

這項行動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除此之外

當初在商議「京都議定書」時

也設下了獎勵的通道

那就是若有國家在排放量的管控上超過標準

則它多出來的排放量可以當做一種「信用」出售給排放量過多的國家。

這也是一種「污染付費」觀念的體現

你喜歡污染地球

沒關係

請付錢給那些拒絕污染地球的國家!

   美率先退出京都議定書   問題在於

上述執行生效的程序

卻無疑地給了美國反動勢力最佳的瓦解該議定書的機會。

一九九七年柯林頓政府任內

在助理國務卿山達羅(David Sandalow)等主導下

美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但因共和黨主控的國會強烈反對

柯林頓任內並未倉促地將該議定書交付國會核准。

及至布希上台

反動勢力掌控了行政權

他最快做的事情

就是甫就職不久

就於二○○一年三月宣布退出該項協議。

美國布希政府的作為

當時就被法國總統席哈克大罵:「那個自私自利的國家。

」 而共和黨反對「京都議定書」

其實也不令人覺得意外

共和黨一貫具有庸俗化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色彩

主張弱肉強食

勝者為王

這也是美國一國即占了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十六%的原因

由於身為全球最大污染國

它自然不願意多花心思在防污問題上

因而布希遂以「不利於經濟發展」為理由

退出了該協議。

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兩年多裡

當然也進入了美國在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上更加肆無忌憚的階段

高耗油、高排放的大型車輪快速增加

它為了維繫這種以高污染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如何掌控低價的石油能源

遂成了最基本的國家政策。

這也就是說

布希政府退出「京都議定書」和它一上台就決定占領伊拉克

最後不惜假造入侵理由間

其實都是被同樣的價值邏輯所貫穿的。

  美國自己率先退出「京都議定書」

儘管它那種自私的利益得以固守

但在美國退出後

歐盟及日本則仍堅定表示將不理會美國

仍然繼續它們對「京都議定書」的承諾

這樣的對比

當然更坐實了美國的自私自利。

這也就是說

「京都議定書」的存在

已成了映照出美國自私自利的鏡子

如何打破這面鏡子

遂成了美國繼退出「京都議定書」之後努力的目標。

在美國率先退出後

它透過外交施壓

那個自認為是「美國警長之下的副警長」的澳洲立即響應

也跟著退出;加拿大在被施壓下

為了顧全國際形象雖未宣布退出

但已表示將對「京都議定書」採取保留態度。

問題在於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所占比例甚低

尚達不到瓦解「京都議定書」之目的

於是

如何爭取俄羅斯

遂成了過去這段時間美國所努力的重點。

  今天的俄羅斯

在過去葉爾欽執政的階段

將國家弄得凋敝不堪

但若以一九九○年計

它的經濟規模與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極可觀

在工業化國家的總排放量裡即占了十七%

這也就是說

美國排放量的三十六%

加上俄國的十七%

即占總排放量的五十三%

祇要俄國加入美國這一邊

也退出「京都議定書」

則該議定書的執行必須要達到排放量五十五%的標準即將不可能

該議定書將因此而自然瓦解。

美國施壓拉攏俄國收效   而根據各類消息來源

美國為了改變俄羅斯的態度

的確做了許多工作。

這也是過去幾個月裡

不但歐日聯手對俄施壓

美國也持續施壓

看起來是美國接近勝利一方的原因。

  美國的施壓

一方面是知識上的。

眾所周知

有關「全球暖化」問題

儘管全球多數氣象學家和生態環境學家都認為溫室效應乃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近年來美國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自私自利

卻的確也動員了許多科學家和學者

企圖建構出另一種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問題脫鉤的說辭

希望顛覆掉過去十五年已成了主流的「全球暖化」論述。

這組新的說辭

主要把全球暖化問題歸因於太陽輻射

認為不論人類如何管控溫室氣體的排放

都將無助於地球氣溫的降低。

而在俄國

兩位也持這種觀點的科學家康德拉迪耶夫(K.Kondratyev)及伊茲列(Y.I.Izrael)遂成了美國刻意拉攏吹捧的對象

藉此以提高他們在俄國國內的發言分量。

這種知識和意見的操弄技術

美國早已行之有年而且異常純熟

使得美國的利益能夠藉著別國專家的嘴而反映出來。

俄國這兩位專家的反對「京都議定書」

當然使得俄國在要退出「京都議定書」時

不必有知識及道德上的不安感。

  除了在知識上營造出俄國的代言人之外

更重要的當然是對俄國總統普亭的親信做工夫。

美國找到的代言人乃是普亭的經濟顧問伊拉瑞諾夫(A.Illarionov)

曉以利害。

俄國在帝國瓦解前

仍有巨大的工業力量

因而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會高居工業化國家的第四名

比例占十七%。

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簽署之時

俄國整體經濟已大大衰落

但祇要全體工業化國家都加入

而且以一九九○年的排放標準計算

則俄國至少還有巨大的排放「信用」可以出售給其他國家

而今美國退出該議定書

不受規範

等於俄國多出來的信用已不可能有任何買主

這也意謂著俄國繼續留在「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內

它的經濟規模目前當然不可能好過一九九○年

意謂著它的溫室氣體排放一定會達到降低的目標

祇是它已沒有了出售多餘「信用」的機會。

它留或不留在「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內

等於已不具實質意義。

留或不留

祇是看它要把人情做給歐日或美國而已。

而在美國強大的壓力下

當然是做給美國才是比較聰明的選擇。

  因此

最近俄國內部因為「京都議定書」問題而出現的對立談話

遂變得非常值得注意了。

首先是普亭的經濟顧問伊拉瑞諾夫對外發表談話

宣稱俄國將不會正式核准該協議;他的談話使得全球為之譁然。

第二天

過去參與「京都議定書」談判的俄國經濟部副部長席卡諾夫(M.Tsikanov)立即加以澄清

宣稱「俄國的核准工作仍在進行中」;但緊接著的第三天

伊拉瑞諾夫又再表示──「我是在代表普亭總統發言

席卡諾夫乃是在狀況之外

他所說的是八月份時俄國的政策。

」由他的談話

我們已可看出

美國的遊說與施壓

在八月份時即已收到了效果。

地球毀壞之日似乎不遠   自俄國做出這樣的表示後

當然舉世再度為之譁然

而且其程度較諸美國退出更為嚴重

因為祇要俄國退出成真

「京都議定書」即會因為達不到施行的起碼規格而形同自然消失。

因而連日以來

歐日已緊急動員

希望能夠挽回

生態環境團體也開始展開活動

要求留在「京都議定書」內。

祇是由總體的情勢以觀

其可能已極低。

「京都議定書」的被自然終結已指日可待。

從人類價值觀演變的角度而言

這也意謂著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的進步時代

到了今天已走到了盡頭

一個生態環境的反動時代已正式登場。

「全球暖化」的問題已到了完全棄守的時候。

根據最新的估計

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走完

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會增加十三%

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已不難預卜。

  而非常具有警兆意義的

乃是就在「京都議定書」行將自動消失的時刻

大自然對人類的氣候警告又再一次地出現。

那就是由於地球的暖化加速

歐洲今年冬天已出現豪雨

法國的災情可謂極其嚴重。

這是獨特的天候異變。

近年來全球暖化速度加快

北極冰帽和阿爾卑斯山的冰雪覆蓋地區已大幅縮減

溶解的冰山水南流

已使得歐洲經常出現不正常的酷寒和豪雨。

就以橫亙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為例

它乃是許多歐洲國家的冰雪主要水源

以及渡假滑雪勝地

但在地球不斷暖化後

由於雪線上升

較低的冰雪早已融解殆盡

未來三十年後

歐洲滑雪勝地將有一半以上會消失

甚至冬季奧運這個項目也將可能有一天難以為繼。

而滑雪畢竟還是沒有也不要緊的活動

更嚴重的乃是冰雪水源將因此而大幅流失

以義大利為例

它因阿爾卑斯山雪水大量流失

在若干地區將來已有水資源不足之虞。

  而除了酷寒、暴雨等不規則的天候異變外

不正常的酷熱也開始嚴重。

明年雅典舉辦奧運

已有許多專家認為那將會是一次在超級酷熱下舉辦的奧運

會創下超低的世界紀錄

而這種情況固不僅祇有歐洲受害而已

美國今年的龍捲風及洪災旱災

以及目前東北部和中部剛爆發的大規模冰風暴

也是例證。

  因此

美國帶頭下

讓世界各國趁著還不太遲的現在趕快拯救地球的計畫徹底失敗

它所造成的惡果已加速在形成之中

這乃是人類史上的大罪

對於這樣的自私自利之罪

美國儘管表面強辯

事實上也心知肚明

祇是仍然在那裡硬拗。

例如

美國主管國際一般事務的副國務卿寶拉‧杜布寧安絲姬(Paula Dobriansky)目前在米蘭的一項環境問題會議上

就仍在表示地球暖化問題不應訴諸國際規範

而應靠科技進步的力量以及公司的自動力量來解決。

她的話講得好聽

問題是當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做規範

科技就不可能出現

而在美國

稍早前民主黨參議員提案

主張立法對排放問題做出溫和的規定

但卻祇獲四十三票支持。

這也就是說

當共和黨主持了白宮及操控國會

即形同到了一個污染有理的階段

而地球的繼續加速暖化

氣候的異變也更趨嚴重

則成了大勢所趨

而人類被自己的自私自利所毀滅之日

已似乎不遠了!

(新新聞 http://www.new7.com.tw) 參考資料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75/875-100.html
限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今天生效

成為國際間重要環境課題。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

將於 6月在台北召開全國能源會議

釐定台灣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的能源結構調整方向。

 能源局指出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也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

但仍應善盡地球村成員責任

而且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全球第22位

約占世界排放總量1%

可能成為關切標的

加上工商業能源消耗量隨著經濟發展而成長

因此

研擬符合台灣現況及京都議定書趨勢的能源政策成為重要課題

全國能源會議將討論因應方向並尋求各界共識。

根據規劃

全國能源會議將研擬中長期國家整體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適當目標參考值

以及能源、工業、運輸、住商及農業等部門因應策略

並探討能源政策

釐定因應京都議定書的定位及能源結構調整方向。

能源局指出

全國能源會議大會預定邀請專家學者、產業界、社會團體、環保團體、勞工代表、政府單位及民意代表等 200餘人討論

在大會召開前

能源局等相關單位去年已先展開多項研究分析

今年3、4月並將舉辦分區座談會

蒐集各方意見

以利 6月全國能源會議進行。

京都議定書生效

油電價格傳出恐將跳升

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局官員表示

如要因應京都議定書、反映含碳量

能源價格、稅制調整是可能的因應方向之一

但這須經過深入研究分析

並經全國能源會議討論形成共識

甚至還須通過立法、修法程序

不是立即實施。

http://www.people.com.cn/BIG5/huanbao/55/20020108/643357.html另外台灣須嚴防國際環保制裁 邱志偉/北市(環保工作者) 距離縣市長選舉只剩兩週

全台已陷入深度的 政治催眠中。

在此同時

美、英的三艘航空母艦及戰鬥群正馳往波斯灣

海珊 拒絕聯合國武檢的強硬態度

在未來幾天將遭遇美、英兩強的強勢挑釁

在對 話斡旋無共識的狀態下

戰事隨時可能爆發

屆時全球因此將陷入恐怖的化武 威脅及能源風暴。

當行政部門全力投入政權保衛戰時

我們懷疑政府團隊是否 有足夠 危機處理能力來因應此一風暴?  另一場很可能讓台灣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的風暴也逐漸成形

從十二月一日至 十日

在日本京都將召開第三屆全球氣候變化公約締約國會議。

這不是一般的 國際論壇

也不是非正式的組織

而是一個國際戰略的角力場。

深受矚目的原 因在於此次會議有可能在強國戰略引導下

完成具制裁性的議定書。

開發中國 家的經濟及產業結構在二氧化碳的減量標準之下將遭受嚴重的衝擊。

我國目前 雖非會員國

但因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全球第十六位

極有可能被要求最嚴格 國家的減量標準。

 在各國積極制訂戰略以因應此一風暴的同時

我國政府單位卻還停留在觀察 的階段

以處長級的代表

用非政府組織名義出席部長級的會議。

政府似乎輕 忽此一會議的重要性

也未見政府制訂積極的因應對策。

依據中華經濟院所做 的研究報告指出

台灣一旦遭受制裁

GNP將大幅萎縮三成四

無啻為台灣 經濟的浩劫。

諷刺的是政府依舊全力推動六輕、七輕等石化鋼鐵業。

此舉無異 是自掘墳墓

這些政策與京都會議的宗旨是相違背的。

以目前政府面對京都會 議的鴕鳥心態

可預見的是這次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風暴

人民所付出的代價 恐將遠高於賀伯風災。

http://www.gcaa.org.tw/env_news/199711/86111703.htm
1.會議概要會期:1997年12月1日~10日場所: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參加者:161國政府關係者、媒体、環保團体等9850人議長:大木環境廳長2.會議結果關於溫室效應氣体之排出削減透過了有法律拘策力的『京都議定書』後閉幕。

【京都議定書之要點】合議內容「對象氣体」 CO2、CH4、N2O、HFC、PFC、SF6等6種類「削減率」已開發國家全体平均5.2 %(日本6 %、美國7 %、EU 8 %等)「基準年」CO2、CH4、N2O;'90年HFC、PFC、SF6;'95年「目標年」 2008年~2012年(平均)「吸收源」 '90年以後之植林等要加以考慮「有關削減量之柔軟性」 (1)排放量交易

共同實施(已開發國家)▽交易制度於下回('98年的第四次大會)以後之締約國會議決定。

(2)綠色發展机制(與開發中國家共同實施)▽己開發國家支援開發中國家削減排放量之成果得分享。

「排放量之預借延後」預借不可

延後可以「不履行時之措置」本議定書發行後(2000年)

第一次的締約國會議決定。

3.達成目標的展望(日本)(1)目標達成之展望◆CO2、CH4、N2O ▲ 2.5 %◆HFC、PFC、SF6 + 2 %◆森林吸收 ▲ 3.5 %◆共同實施等 ▲ 2 %--------------------------------------------------------------------------------合 計▲ 6 %(2)要設置以首相為首長的『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本部』並連攜『地球溫暖化關係審議會合同會議』推進對策。

【參考】◆世界的CO2排放量(1994年)美國22.4%中國13.4%俄國7.1%日本4.9%印度3.8%德國3.5%非洲3.4%南美3.1%英國2.4%加拿大2.0%義大利1.7%大洋洲1.4%其他30.9%
你是不是老師就你查的 ???

京都議定書的主要內容,京都議定書的內容,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家,京都議定書台灣,京都議定書的影響,京都議定書 美國,京都議定書簽署國,京都議定書 英文,何謂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心得京都議定書,何為京都會議,美國,柯林頓,伊拉瑞諾夫,共和黨,工業化國家,俄國,普亭,溫室氣體

台北|新聞|美國|法院|華航|

歐盟高峰會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1705980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ye444003 的頭像
    toye444003

    網頁錯誤

    toye4440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